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国元之声 青春领读”第三十九期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为教育引导集团广大干部职工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国元金控集团党委及团委特推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国元之声 青春领读”活动,邀大家一同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以党员、团员带头领读的形式,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领会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今天,由国元金控集团所属国元证券孙一彤领读“如何理解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国元金控集团所属国元投资池惠娟领读“为什么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1. 如何理解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领读人:国元金控集团所属国元证券孙一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着力点。对此,需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全面落实。 第一,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新时代10年,在长期努力的基础上,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在规模方面,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基础设施等的规模已处于世界前列;在结构方面,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多样性的结构特征;在能力方面,我国已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的。实践证明,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党的领导政治优势的充分体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科技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建立权威的决策指挥体系。强化统筹谋划和总体布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速聚集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努力实现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增强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力、战斗力。 第二,构建体系化全局性科技发展新格局。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形成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构建新时代科技发展新格局。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顶层设计,补短板、建长板、强能力、成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围绕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在力量构建、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科研平台、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创新生态、科技人才等方面夯实基础。 第三,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建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履职尽责、优势互补的协作机制,增强体系化创新能力。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科技战略咨询,发挥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国家科技高端智库和战略科学家决策支撑作用。 第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第五,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以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国际合作基础,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2.为什么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领读人:国元金控集团所属国元投资池惠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对新时代做好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已经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综合治理范畴,设立了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探索覆盖全人群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公众认知、基础教育、社会心理、患者救治、社区康复、服务管理、救助保障等全流程加大工作力度,以适应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需求。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社会认知水平亟待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应激因素日益增加,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多,心理应激事件及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偶有发生,老年痴呆症、儿童孤独症等特定人群疾病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心理行为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还将持续增多,应当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多数可以通过自我调适、家庭支持等方式缓解,也有一些需要得到社会心理支持、疏导等帮助,严重的需要接受专业治疗。相比一些精神卫生工作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社会精神卫生意识和知识普遍缺乏,偏见和歧视广泛存在,讳疾忌医多、科学就诊少,尤其是对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低、就诊治疗率低,纠正率不到10%。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的政策支持体系亟待优化。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卫生统计数据,我国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数量从2010年的1650家增加到2020年的5936家,精神科开放床位数从22万张增加到79.8万张,执业医师从2万名增加到5万名,机构和人员均大幅增长。但是,资源结构分布和服务质量水平仍存在4个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分布不均,东部地区拥有全国50%的精神卫生资源,中西部地区仍有部分地市、区县没有精神卫生病床和门诊。二是水平不高,精神卫生机构硬件设备和人才力量普遍薄弱、功能设置不全,难以满足患者治疗需要。特别是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服务能力不足,基层人员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危机干预技能缺乏,尚未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和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三是制度不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后,全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量快速增加,我国严重精神障碍规范管理率、随访率、治疗率均超过或接近西方发达国家,但受制于社区康复资源不足、保障水平低等原因,社会康复水平和院外治疗效果尚有明显差距。四是监管不力,目前心理健康服务主要由非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只要通过登记注册就可以开展服务,相关从业人员有的甚至没有专业背景,服务能力有限且良莠不齐。国家层面还缺乏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及人员规范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机构设置标准、人员注册管理、监管职能等不够清晰,服务安全和服务质量难以保障,需要通过综合性系统性改革加以解决。
2023.03.2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