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党史学习

中国共产党安徽一百年大事记(1921—2021)之二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

来源:安徽日报 发布时间:2021-11-05 15:43:08

  1947年

  1月18日 淮北挺进支队重返淮北恢复路东解放区。

  3月8日 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给中共皖南地委指示信(三八指示)。指出皖南有广大发展前途,有配合正面战场重大作用,是开辟第二战场的重要地带,也是大发展的最好时机。

  5月 合肥、芜湖、安庆、宣城、舒城等地相继发生了声势浩大的抢米风潮。 9日,安庆发生反动军警开枪打死工人的“五九米潮血案”,激发了全省各城市的群众斗争。这些群众活动成为安徽人民反美、反蒋第二条战线的主要力量。

  8月下旬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胜利结束鲁西南战役后,于7月下旬越过陇海铁路,挺进大别山。 8月27日渡过淮河,月底进入大别山区后立即实施战略展开。其中第三纵队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先后解放了六安、立煌(今金寨)、霍山、岳西、舒城、桐城、庐江、潜山、太湖等县城,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震慑国统区重镇武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

  9月26日 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遵照中共中央指示,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5个纵队,兵分东、西2个集团横越陇海路,南下豫皖苏地区,与刘邓大军、陈(赓)谢(富治)大军经略中原。经过1个多月的作战,攻克县城24座,包括安徽省涡阳、蒙城、亳县、太和、临泉、阜阳、颍上、灵璧等县城。

  10月10日 张家店战斗。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在六安县东南张家店战斗中,全歼国民党第八十八师师部及六十二旅全部,共毙、伤副团长以下500余人,俘六十二旅少将副旅长汤家辑以下官兵4300余人。这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第一次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取得消灭国民党军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胜利。

  10月12日 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发出 《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创建大别山解放区的指示》。

  10月28日 中共中央华东局致电皖南地委。指出:在江南沿江地带及苏南、京沪沿线暂时以隐蔽方式活动为宜,对徽(州)、屯(溪)、休(宁)、婺(源)、玉(山)、上(饶)等地则应采取积极发展形势;对沿江陆上和船夫工作,仍应大力加强。

  11月9日 太湖刘家畈会议。刘邓大军在太湖县刘家畈召开第三纵队旅以上干部会议,皖西地方党政军领导干部参加会议。刘伯承、邓小平分别作了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强调贯彻《土地法大纲》和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10月12日 《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创造大别山解放区的指示》。

  11月15日 中共皖西区委、皖西行署、皖西军区在岳西县汤池畈正式成立,皖西工委结束工作。彭涛任区委书记,罗士高任行署主任,曾绍山任军区司令员。

  12月21日 刘伯承、张际春率中原野战军后方指挥所进驻临泉韩老家。

  12月 豫皖苏三地委开展 “三查三整”运动。根据中共中央全国土地会议精神,在干部中普遍开展以“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三整”(整顿思想、整顿组织、整顿纪律)为主要内容的整党运动,加强了党组织的团结,提高了干部的觉悟,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

  1948年

  1月9日 中共华中工委发出《关于执行中国土地法大纲工商业政策的新指示》,要求各地坚持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营业;对地主、恶霸、富农经营的工商业,应当作浮财部分,加以清算;清算出的工商业,应采取组织合作社等办法,维持原有营业。

  3月6日 邓小平在临泉县吴营村中原野战军直属队干部会议上作题为 《关于反攻形势和整党问题》的报告,总结野战军南下行动战略意义和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11日,刘伯承、邓小平在临泉县老集召开中原野战军第一、二纵队干部会议,部署开展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

  3月8日 邓小平向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报告 《关于进入大别山后的几个策略问题》,得到毛泽东的肯定。 5月,皖西区委、皖西军区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的报告,从而克服了大别山的严重困难局面,使局势得到迅速好转。

  3月 中原局在临泉油坊庄召开高级干部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关于目前形势的报告。会议传达了毛泽东关于新区土改必须具备建立较为巩固的政权、环境稳定、贫雇农觉悟3个条件的指示,要求纠正豫皖苏地区急性土改的偏向。6月6日,邓小平起草并签发了《中原局关于执行中央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区政策。

  5月下旬 中共江淮区委、江淮军区成立。中央军委、华东局、华东军区决定在东起运河、西至津浦与淮南铁路、南达长江、北抵陇海线的广大范围内,成立中共江淮区委和江淮军区,曹荻秋任区委书记,陈庆先任军区司令员。同时撤销淮北军区和淮南支队。

  6月24日 中共中央豫皖苏分局成立,宋任穷任书记,隶属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

  8月1日 阜阳解放。

  10月 华东支前委员会成立,傅秋涛任主任委员,统一领导华东支前工作,支援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后,为支援渡江战役,组成新的华东支前委员会,傅秋涛任主任。

  11月5日 江淮区委发出 《关于加强支前工作的指示》,要求江淮地区全党必须立即动员,做好支前工作。

  11月6日 淮海战役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及华东、中原、华北部分地方武装共约60万人,同国民党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所部及其增援部队共80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南达淮河,北抵临城(今薛城)的广大地区内进行战略决战。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敌55.5万人。至此,蒋介石在华东战场上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华中长江以北除沿江个别地区外,均被解放。

  11月16日 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在临涣文昌宫成立。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统一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及部分地方武装进行淮海战役。

  12月17日 淮海战役总前委在萧县蔡洼举行会议,研究淮海战役结束后的渡江作战和部队整编方案。会后,刘伯承、陈毅前往河北省西柏坡中共中央驻地向中央汇报工作。

  12月 江淮区委书记曹荻秋向华中工委及华东局报告支前工作情况。自淮海战役开始至12月20日止,江淮二、三分区已动员民力310万个,支出粮食4500万斤,并决定继续支付3500万斤。在歼灭黄百韬兵团阶段中,以三分区支前出力最大。

  1949年

  1月上旬 淮南矿区护矿队成立,直到淮南解放,保护淮南矿区完整无损。

  1月20日 蚌埠市解放。

  1月21日 合肥和平解放。

  1月 淮海战役胜利后,安徽境内长江以北大部已经解放。

  2月中旬 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员会、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军区。2月16日,华东局通知:经中央批准,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军区。宋任穷任省委书记兼省政府主席,曾希圣任省军区司令员。安徽省委隶属华东局领导,辖江淮区党委、皖西区党委、皖南地委和安徽淮北各地委。省委机关驻合肥市。由于解放战争形势迅猛发展,华东局于4月3日决定,安徽以长江为界分别成立中共皖北区委员会和中共皖南区委员会。

  3月—4月 渡江战役总前委在安徽。3月22日,邓小平、陈毅、谭震林等率渡江战役总前委移驻蚌埠郊区孙家圩子。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在孙家圩子组织拟订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4月初,为了便于指挥渡江战役,总前委从孙家圩子移驻肥东瑶岗村。4月25日,总前委机关离开瑶岗前往南京。

  4月20日夜至21日 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在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配合下,发起渡江战役。23日解放南京,延续22年的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覆灭。在安徽境内长江段,我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一线,解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等地。4月30日,解放绩溪县和屯溪市。至此,安徽境内长江以南地区全部解放。

  4月23日 安庆市解放。

  4月24日 芜湖市解放。

  4月 中共皖北区委员会、皖北区人民行政公署、皖北军区在合肥成立。曾希圣任区委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宋日昌任行署主任。到1952年1月皖北区委结束工作前,辖合肥、蚌埠、安庆3个市委,宿县、阜阳、滁县、六安、巢湖、安庆6个地委和淮南矿区委员会。

  同月 皖北人民全力支援渡江战役。在整个渡江战役期间,发动群众筑路、修桥、疏河、开渠、架设电线、筹运粮草,皖北地区共组织了13个民工团,出动支前的民工达279万余人、船1万余只、水手1.38万余人、大小车9.8万余辆,为大军渡江作出了贡献。

  5月 中共皖南区委员会、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皖南军区成立。谢富治任区委书记,魏明任行署主任,胡明任军区司令员。各机关驻屯溪市,7月移驻芜湖市。到1952年1月皖南区委结束工作前,辖芜湖市委和芜当、宣城、池州、徽州4个地委。

  5月 皖南区开展剿匪斗争。到年底,消灭集中的武装股匪4100余人,皖南境内股匪基本上被肃清,稳定了社会秩序。

  5月—6月 南京市和芜湖市军管会接管国立安徽大学和省立安徽学院。

  9月9日 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将原安徽大学从安庆迁至芜湖市与安徽学院合并改组,建立新的安徽大学。

  6月 皖北军区、皖北行署宣布取缔反动道会门组织。

  7月1日 淮河铁路桥修复,津浦铁路全线通车。

  7月 皖北、皖南开展抗洪救灾工作。

  8月30日 皖北区委发出 《关于肃清大别山土匪及开辟山区工作的决定》。到10月底,全歼占据大别山区的国民党股匪“鄂豫皖人民自卫军”的反动武装在东线的7个支队计6724人,生俘其司令汪宪。到1950年2月,大别山地区残匪基本被肃清。

  9月10日 淮南铁路全线通车。

  10月1日—3日 安徽人民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月30日—12月6日 皖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合肥召开,成立皖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选举曾希圣为主席。

  12月 上海私立东南医学院内迁至怀远县, 1952年从怀远迁至合肥,改名为安徽医学院。

  1950年

  1月 1日 马鞍山矿务局成立。1953年2月19日改名为马鞍山铁矿厂,1958年8月1日改名为马鞍山钢铁公司(简称马钢)。

  1月 安徽开始在偏远荒山建设国营林场。到1960年底,全省共建立国营林场128个,经营面积900多万亩。

  2月 全省开展禁毒运动。政务院发出《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后,安徽开展禁毒运动,到1952年底,全省所有烟馆、烟行被摧毁,烟毒基本禁绝。

  3月 皖北行署公安局发布改造游民指示,将赌棍等连续3年未改者列为劳动改造对象,加以收容改造。 6月,皖南行署公安局发出禁赌指示。到1953年底,全省赌博之风基本得到控制,社会治安好转。

  5月 皖北区委制定 《关于整顿干部思想作风的计划》。 8月,发出《关于整风工作的补充指示》。

  同月 铜官山铜矿恢复建设。

  6月初 华东水利部和皖北行署在蚌埠联合召开淮河水利会议。

  同月 皖北、皖南两区总工会筹委会发动工人废除封建把头制度。

  同月 皖北、皖南两区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6月—8月 皖北区遭受严重洪灾。全区受灾面积3160余万亩,倒塌房屋89万余间,受灾群众达990万余人,占全区人口的一半。全区动员数十万民工,堵口复堤600多处,挖通千余条沟渠,排水补苗。

  7月 皖北区委在合肥召开生产救灾紧急会议,开展生产自救运动。

  7月—9月 毛泽东先后对治淮作出4次批示。在8月31日的批示中,毛泽东指出:“导淮必须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并早日告诉他们。 ”

  8月20日—28日 皖南区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芜湖召开,产生皖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选举胡明为主席。

  8月 全省开始土地改革。第一期从1950年8月至1951年11月,基本完成皖南区各市县和皖北区安庆、六安、滁县、巢湖的土改。第二期从1951年7月至1952年7月,完成皖北区沿淮地区土改。经过土改,从政治上、经济上铲除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10月14日 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针。 11月6日,治淮委员会在蚌埠成立,曾山任主任。 1951年,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以邵力子为团长的中央治淮慰问团将4面绣有毛泽东题词的锦旗授予治淮委员会和河南、皖北、苏北治淮机构。

  10月 皖北行署,皖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发布《皖北治淮动员令》,号召皖北人民、治淮干部和部队指战员动员起来,团结起来,为实现毛泽东根治淮河的指示而奋斗。全区先后有300万民工、民兵,数万技术人员走上治淮工地。

  同月 皖北、皖南两区开展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重点是打击特务、土匪、恶霸、反革命党团骨干及反动会道门头子5个方面的反革命分子。通过镇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保障了抗美援朝运动、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1953年底,全省镇反运动结束。

  11月 皖北、皖南军区选调兵员参加抗美援朝。至次年7月,先后选派官兵41113人。在抗美援朝中,涌现出李家发、许家朋等英模人物。

  12月 皖北、皖南区委相继发出《关于大力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时事宣传的指示》,要求各地把抗美援朝的宣传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利用各种会议和宣传形式,广泛开展宣传。

  1951年

  1月 华东区皖南血吸虫病防治所在歙县成立。 1952年,在屯溪、安庆分别成立了安徽省第一、第二血防所。

  3月 皖北、皖南兴办农业互助组。至1952年春,参加互助组人数占农民总数的50%左右。

  5月 皖南区委印发 《整党建党计划》,皖北区委制定《整党工作计划》。

  7月1日 安徽省自建的第一条35千伏田家庵—合肥输电线动工。

  8月31日 皖南区公路大整修全面竣工。

  11月 华东军政委员会决定皖南行署与皖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 12月20日,皖南行署迁至合肥与皖北行署合署办公。

  12月 安徽开展“三反”运动。“三反”的内容是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主要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安徽的“三反”运动经历了民主检查、“打虎”、定案处理和建设4个阶段,到1952年7月基本结束。

  同月 为支援抗美援朝运动,到年底,皖北人民捐献995亿元(旧币),可购置飞机54架;皖南人民捐献520.7亿元(旧币),可购置飞机35架。

  1952年

  1月2日 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员会。省委由曾希圣、牛树才、刘飞、黄岩、李世农、李世焱、胡明、杨建新、孙仲德、苏毅然、桂林栖、张恺帆12名委员组成,曾希圣任书记。省委隶属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1954年4月华东局撤销后直属中共中央领导。辖合肥、蚌埠、芜湖、安庆4个市委和宿县、阜阳、滁县、六安、巢湖、宣城、池州、安庆、徽州9个地委以及淮南矿区党委。省委机关驻合肥市。

  1月9日 佛子岭水库开工建设,1954年11月5日竣工。水库位于霍山县淮河支流淠河东源上,总库容4.96亿立方米,设计控制流域面积1840平方公里。佛子岭水库大坝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大型连拱坝。

  1月25日 永城县由安徽省划归河南省管辖。

  1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军区成立。刘飞任司令员、曾希圣任第一政治委。

  4月24日,中共安徽军区委员会成立,曾希圣任第一书记,刘飞任第二书记。

  2月 全省开展“五反”运动。 “五反”的主要内容是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主要在私营工商界开展。到7月底,全省 “五反”运动结束。

  同月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安徽省工作委员会成立。

  春 安徽省开始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0月28日,省委发出《关于今冬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

  5月 全省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到1954年寒假,全省先后在大中小学校以及文艺界、科技界、卫生界开展思想改造运动,促进知识分子以新的精神面貌积极投入新中国建设。

  6月1日 省委机关报《安徽日报》在合肥创刊。

  同日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音。

  6月—11月 全省文艺界开展整风学习。

  7月 全省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开始实行公费医疗制度。

  同月 全省开始在机关、企业、农村进行整党整风。 11月3日,省委制定《安徽省整党建党工作计划》。至1955年春,整党整风基本结束。

  8月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会,曾希圣任主席。

  同月 全省国营工矿开始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9月 省政府决定打击水上恶霸,对水上运输业进行民主改革。

  10月 中共安徽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李世农任书记。

  11月30日 省委发出关于调整公、私商业的指示,规定调整商品价格和公、私商业经营范围,取消对私商经营的一些不适当的限制,解决“五反”运动后私营商业的经营困难。

  12月13日—20日 中共安徽省第一次代表会议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816人,列席代表57人,代表全省党员103141人。曾希圣作题为《解放三年来的工作总结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会议研究了安徽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发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步骤、措施,以及治理淮河、长江,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工作。

  12月23日—30日 安徽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产生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选举曾希圣为主席。

  1953年

  1月5日—11日 省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安徽省民主妇联第一届执行委员会。

  1月5日—12日 中国民主同盟安徽省支部筹备委员会成立并举行首次会议,撤销民盟皖北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

  2月3日 省委发出《关于执行和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华东局 〈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的指示〉的指示(草案)》,要求全省各级领导机关在1953年结合整党、建党及其他工作,从处理人民来信入手,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情况作一次检查,开展“新三反”运动。

  2月20日—21日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视察安徽。 20日,毛泽东乘军舰抵达安庆。 21日,抵达芜湖。沿途考察长江防洪,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

  2月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成立,由毛泽东主席提名的光明甫担任第一任馆长。

  3月16日—23日 安徽省首届工会代表大会召开,选举安徽省总工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

  4月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

  同月 安徽省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经普查,全省人口为30663217人。

  5月1日 铜官山冶炼厂正式投产,炼出新中国第一炉粗铜。

  5月11日 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安徽省选举委员会,黄岩任主席。

  5月15日 省委批转省农委《关于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报告》,指出目前部分地区互助合作运动中主要偏向是急躁冒进,贪多求大,甚至强迫办社,要求各地领导农民积极而稳妥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8月10日 安徽省黄梅戏演出队启程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演出,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及朝鲜军民。

  9月6日 省委扩大会议提出粮食作物3项改革任务。农业“三改”是为解决安徽省淮河流域严重旱涝灾害而提出的改种避灾措施,基本内容是:(一)改变夏秋两季的收成比重,使夏季收成大于秋收;(二)改种高产作物和耐水作物,推广马铃薯和胜利百号山芋,沿淮地区逐步改种水稻,沿江地区改种双季稻;(三)改变广种薄收的习惯,实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农业“三改”从1953年开始,直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结束。

  9月28日—10月1日 中共安徽军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安徽军区第一届党委会,曾希圣任第一书记。

  10月 全省开始大力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1月12日 省委发出《关于今冬明春农业生产合作社试办工作的指示》。

  11月 省政府颁布《安徽省粮食计划收购暂行实施办法》《安徽省农村和集镇粮食计划供应暂行实施办法》《安徽省城市及工矿区粮食计划供应暂行实施办法》,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也称“统购统销”。之后,全省又对棉、油实行统购统销。

  12月5日—20日 省工商业联合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省工商联第一届执行委员会。

  当年 安徽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

  年初 省手工业合作总社提出《对安徽省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几点意见》。

  2月9日—3月12日 中共安徽省第二次代表会议召开。会议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批判违背总路线的错误思想,要求加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工作的领导,交流工农业生产的典型经验。

  2月 安徽省与上海市有关部门及私营工商界达成工厂内迁及公私合营协议。将上海私营立兴搪瓷厂迁到合肥,同时实行公私合营。到1958年,从上海等地迁到合肥、芜湖、蚌埠、安庆等地的企业共有108家,分属十几个行业。

  3月26日 梅山水库开工兴建。水库位于金寨县大、小梅山之间,总库容23.3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2100平方公里,大坝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连拱坝。 1956年4月竣工。

  春 全省农村出现创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热潮。到4月底,全省新创办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连同1953年底前创办的初级社,共达到7054个,经整顿后还有6827个。

  4月1日—9日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5月22日—26日 中国民主同盟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中国民主同盟安徽省支部第一届委员会。

  5月 省委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对下一个冬春创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任务提前作出部署,确定到1955年春全省增办2万个初级社。 9月5日,省委发出 《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进一步明确办社任务,要求“各地应抓紧时间,加强准备,必须在明年三月底以前全部完成,并争取超过”。

  5月—8月 安徽发生特大洪灾。境内长江、淮河干流溃决,内河堤防绝大部分漫堤决口。全省成灾土地面积3527万亩,受灾人口1500多万人,倒塌房屋310多万间,损失耕牛约20万头。

  6月21日—25日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安徽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安徽省第一届委员会。

  7月 合肥市长江路动工兴建。该路东起长江路桥,西至大西门,全长2990米,是安徽省内较早兴建的高等级城市道路。

  8月 安徽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没有选举安徽省人民政府组成人员,曾希圣继续担任省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9月1日 省委印发 《关于审查干部工作计划》。全省审干工作从1954年10月开始,到1958年3月底结束。

  9月5日 省委发出 《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要求各地从农村工作基础和农民要求的实际出发,继续贯彻“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常年互助组、初级农业社和高级农业社等多种形式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

  9月25日—11月6日 安徽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安徽代表团演出的黄梅戏《天仙配》获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和音乐奖;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庐剧演员王本银、丁玉兰,泗州戏演员李宝琴、霍桂霞获演员一等奖。1955年11月,《天仙配》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黄梅戏艺术片,在国内外放映。

  12月3日—9日 安徽省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12月 中共中央批准中共安徽省委设立常务委员会,由曾希圣、黄岩、李世农、刘飞、李世焱、桂林栖、张恺帆、曾庆梅、王光宇共9名常委组成。

  同月 省人民检察署改称省人民检察院,不再是安徽省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

  1955年

  2月3日—9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选举曾希圣为省政协主席。

  2月10日 省委批转省委农村工作部《关于各地试办高级社情况的报告》。

  2月14日 省委批转省委组织部《关于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的意见》。

  2月28日—3月3日 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选举黄岩为省长。安徽省人民政府改称安徽省人民委员会(简称省人委)。省人民法院改称省高级人民法院。

  3月19日 省委转发省委农村工作部 《关于整顿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意见》,要求把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集中力量办好。

  3月 省委发出 《关于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指示》。 10月,省血防所在合肥成立。

  同月 安徽省民间歌舞参加全国群众业余舞蹈观摩演出大会。舞剧《刘海戏金蟾》、巢县民歌《姑嫂对花》被选拔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

  4月14日 泗洪、盱眙县由安徽省划归江苏省管辖,萧县、砀山县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管辖。

  5月 省委制定 《中共安徽省委五年建党计划》,明确了企业、农村、学校建党的主要对象,要求在党内全面地、反复地贯彻中央“积极慎重”的建党方针,克服和防止保守思想和急躁情绪。

  6月 全省开展第二次镇压反革命运动。

  7月 省委发出 《关于发展和巩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的指示》,要求各地委、市委、县委、区委必须制定农村支部经常教育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8月6日—10日 省委召开地、市委书记和地、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会议,传达和讨论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办社“翻一番”的指标,规定1955年冬至1956年春全省再办3.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0月 国务院正式批准《安徽省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修订草案(1953—1957年)》。要求 1957年达到:粮食191.16亿斤、棉花76.5万担、生猪550.5万头、电1.52亿度、原煤493万吨、生铁17.5万吨、棉布96.29万匹。

  11月1日 全省粮食供应开始实行按计划凭粮票购粮。全国通用粮票和安徽省地方粮票即日起开始使用。

  11月4日 省委发出 《关于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提出每个县可以先办1个高级农业社,领导骨干强的也可以试办2个。

  11月7日—19日 中共安徽省第三次代表会议召开,传达党的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动员安徽党组织全力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历史任务。会议选举产生中共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11月8日 省委发出 《关于加强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指示》。

  12月底 全省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

  月底 全省共接收新党员近16万名,全省党员27万余人,支部1.2万余个。

  当年 全省对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管理。

  当年 毛泽东为安徽农业合作化文章写按语。毛泽东在他亲自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收录了9篇安徽省上报的文章,并为其中的6篇写了按语。其中,在《多余的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一文的按语中写道:“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 ”

  1956年

  1月17日 省委作出 《关于对农村集镇小商小贩的改造问题的决定》。

  1月26日 省委批转张恺帆、吴文瑞 《关于巢县柘皋镇私商情况和改造意见的报告》,要求全省范围包括所有农村集镇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在第一季度全部完成组织起来的任务。

  1月 徽州专区被撤销,并入芜湖专区。 2月,中共徽州地委被撤销。

  2月20日—29日 安徽省第一次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代表大会召开,宣布全省已基本实现合作化,会上成立了安徽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社。

  3月17日 省委发出 《关于知识分子工作要点(草案)》,动员全党重视与做好知识分子工作。

  3月28日 省委发出 《关于绿化工作的指示》,规划在7年内把宜林荒山荒地按规格、有计划种上树。

  3月底 全省手工业系统内成立合作社、组3385个,社、组人员16.74万余人,占归口改造的手工业从业人员19.07万人的85.6%。至此,全省城镇范围的手工业初步完成了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转化。

  4月26日 淮南田家庵发电厂首期扩建的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投产。

  5月23日 响洪甸水库开工兴建。水库位于金寨县淮河支流淠河河源上,总库容26.32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400平方公里。 1958年7月竣工。

  7月2日—15日 中共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曾希圣代表省委作工作报告。会议审议通过《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安徽省农业发展纲要 (草案)》和曾希圣作的《工作报告》。大会选出中共安徽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39人,候补委员13人;选出安徽省出席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31人,候补代表3人。 7月15日,省委一届一次全会召开,选举产生第一届省委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处,曾希圣任省委第一书记。

  7月23日 苏联援建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蚌埠肉类联合加工厂建成投产。

  9月15日—27日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大会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8日,八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9月 磨子潭水库开工兴建。水库位于霍山县淮河支流淠河东源上,总库容3.37亿立方米,主要作用是结合佛子岭水库溢洪道扩大,使佛子岭水库的防洪功能提高到千年一遇的水平。 1958年8月竣工。

  10月12日 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铜官山市。1958年铜官山市更名为铜陵市,1964年撤销铜陵市,成立铜陵特区。1971年12月,铜陵特区改为铜陵市。

  11月23日 省委、省人委发出《关于扫除文盲工作的指示》。

  1957年

  1月1日 中国民用航空局新开辟的上海—合肥—徐州—北京航线正式通航。

  1月19日 中国民主建国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产生中国民主建国会安徽省第一届工作委员会。

  1月 省委从省直机关抽调1320名干部(其中13名省委委员)下乡工作,帮助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领导春耕生产,省委书记处书记、省委常委分别兼任一个县的县委第一书记。

  2月14日 省委发出《关于包工包产的指示》,肯定并支持农业社以生产队实行包工包产、超产归队、减产赔偿的办法,并提出包工包产必须包实,包产指标一般不低于1955年的产量。 3月26日,省委发出《关于推广田间管理工作包到户的通知》,指出田间管理工作包产到户的办法能够减少生产队零星配工和记工的麻烦,也可以发挥社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于做好集体劳动、个人劳动和家庭老少劳动的安排。这是中共八大以后安徽关于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初步探索,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月3日—20日 省委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其间,5月5日至7日,省委常委会议决定在全省开展整风运动。25日,省委印发 《关于开展整风运动的初步计划(草案)》。全省整风运动由此开始。

  5月10日 省委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邀请100多名党外人士,就共产党的整风运动举行座谈。24日,省委邀请省高等学校教授、副教授和党组织负责人以及省科学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员,就整风运动进行座谈。

  5月25日—6月12日 省委统战部邀请省级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先后参加12次座谈,帮助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

  8月15日—9月6日 省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要求全省继续开展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并决定在文教界、工矿企业和农村普遍开展“大鸣大放”,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8月20日 省委宣传部发出 《关于在农村中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几点意见》。

  11月初 省委颁发《关于结合农村整风进行整党工作的通知》。

  12月6日—11日 中共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研究贯彻党的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审查批准了《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民性整风运动》《关于为提前和超额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关于进一步完成整编任务》3个报告。

  当年 安徽省完成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总产值达60.92亿元,年平均增长5.2%;工业总产值达18.09亿元,年平均增长16.9%;国民收入总额39.1亿元,年平均增长6.7%;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逐步提高。

  1958年

  1月5日—7日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视察安徽。视察期间,周恩来向省暨合肥市处以上干部作题为《关于目前世界形势和整风任务》的报告。

  1月14日 全省举行除 “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誓师大会。此后,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1月 省委召开扩大会议,制订安徽钢铁工业发展计划,确定在5至7年内,使铁产量达到52万吨,钢产量达到53万吨,煤产量达到400万~500万吨。

  3月1日 省委发出 《关于开展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宣传运动的指示》。

  3月16日 省委在蚌埠召开有3300多名机关干部参加的大会,宣布了省委和淮委共同制定的 《淮北水网化十条规定》。下半年,水网化发展为河网化,《淮北河网化初步规划报告》和《安徽省淮北河网化规划》相继出台。到1962年,淮北河网化全部停止。

  3月 马鞍山铁矿厂炼出第一炉电炉钢,结束了安徽有铁无钢的历史。

  同月 第一条省内航线合肥—阜阳航线通航。随后,合肥—芜湖—屯溪航线通航。

  4月18日 省委发出广泛收集新民歌的通知。

  4月24日—29日 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视察安徽。朱德先后视察马鞍山、芜湖、巢县、肥西、六安、霍山等地,参观马鞍山铁矿厂、芜湖造船厂、省博物馆、省农具研究所、合肥软木厂等单位。

  4月 裕溪口煤码头竣工投产。这是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机械化内河港口。

  5月 省委决定开发淮北煤田。到1960年底,矿区初具规模。

  5月—8月 省委先后3次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关于发展安徽教育事业的决议 (草案)》《关于加强党对学校领导的决议(草案)》《关于学校办工厂、农场,工厂、农场办学校的决议(草案)》,全面部署教育“大跃进”。

  7月 全省粮食产量放“卫星”。 7月31日,舒城县千人桥农业社放出亩产早稻11474斤的“卫星”。之后,全省粮食高产“卫星”不断升空,浮夸风愈演愈烈。

  同月 省委、省人委决定成立省冶金工业指挥部,领导全省大办钢铁运动。 8月3日,省委在佛子岭召开会议,作出《关于保证完成今年钢铁生产任务的决定(草案)》,确定当年生产生铁120万吨、钢35万吨。会后,各地开始大办钢铁运动。

  8月12日 淮河中游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蚌埠闸动工兴建,1962年建成。

  8月19日 淠史杭沟通综合利用工程开工兴建。工程利用大别山区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水库丰富的水源兴建大型灌溉工程,受益范围包括安徽省14个县区和河南省2个县,设计灌溉面积安徽境内1000多万亩。经过几十年的续建和配套完善,淠史杭灌区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型灌区。

  8月21日 安徽首家平板玻璃生产企业——蚌埠平板玻璃厂动工兴建。1988年6月26日,国家“六五”重点项目——蚌埠平板玻璃厂浮法玻璃生产线建成试产。

  8月26日 省委召开全省电话会议,传达中央北戴河会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精神,对办人民公社作全面规划。 9月26日,省委召开电话会议,全面部署大办人民公社。 10天之后,全省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入社农户721.9万多户,占全省总农户的99.9%。

  8月 陈村水库(今太平湖)开工兴建。水库位于泾县,总库容24.76亿立方米,是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 1971年10月竣工。

  9月16日—20日 毛泽东视察安徽,先后视察安庆、舒城、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

  9月 毛泽东为安徽大学题写校名。1956年,安徽大学从芜湖迁往合肥,1958年全面恢复招生。

  同月 省委血防领导小组在繁昌县荻港镇召开湖泊地区灭螺工作会议。到年底,全省建立37个血防所、站,累计治疗血吸虫病人20多万,一些疫情较重的地方得到有效控制。

  同月 梅山水库电站工程竣工,第一台1万千瓦的水轮机组开始发电。

  同月 合肥工业大学成立。

  10月16日—20日 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视察安徽,先后视察濉溪、宿县、蚌埠、淮南、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

  10月中旬 全省有379个人民公社办起食堂。到1959年底,全省公共食堂有26万多个,90%以上农户在食堂吃饭。10月21日 农工党安徽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农工党安徽省第一届委员会。

  11月3日—6日 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选举黄岩为省长。

  11月8日—11日 省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召开,选举曾希圣为省政协主席。

  11月 龙河口水库(今万佛湖)开工兴建。水库位于舒城县梅河镇,总库容7.8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120平方公里。 1969年10月竣工。

  12月 24日—1959年 1月 16日

  省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学习中共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部署整顿、巩固和提高人民公社工作。

  1959年

  1月21日 中共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决定全力整顿好人民公社,制定了比1958年更加“跃进”的各项指标。

  1月 中共濉溪市委成立,属中共安徽省委直接领导。次年4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濉溪市。

  2月12日 省委通知各地:原来农业社的生产队(即人民公社的生产小组)的户数、劳动力、耕地、牲畜、农具不作变动,初步纠正人民公社“一平二调”的做法。

  3月9日—20日 省委召开省、专、县、公社和部分大队、生产队六级干部会议,着重研究人民公社所有制和 “共产风”问题,决定对人民公社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三级核算,各计盈亏。会议还规定“生产队对生产小组也实行包产,小组可以经营副业”,使生产小组也有部分自主权。 29日,省委发出《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规定(草案)》。至此,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生产制度、分配原则等逐步稳定下来。

  3月11日 省人委发出 《关于开放粮食市场的通知》,规定各地恢复粮食交易市场,多余的粮食可以在交易市场互相调剂。

  3月26日 铜官山有色金属公司成立。

  4月28日—5月8日 全省第一届运动会在合肥举行。截至2018年,共举办了14届省运会。

  5月19日 省委发出 《关于固定工农业方面劳动力的通知》。 6月30日,省委发出 《关于调配劳动力回农村生产的通知》,决定从全省工交、基建、财贸、文教及党政机关调配15万人回农村进行农业生产,同时要求各地人民公社抽回社办工业占用的过多劳动力。

  6月25日 省委、省人委联合发文重申 “坚持自留地制度”“办食堂一定要坚持自愿原则,进退自由”。省委整顿食堂的文件发布后,很多地方很快实行了“分户开伙”,实际上取消了食堂。

  7月17日 省委转发合肥市委 《关于大力恢复与发展小商品生产的意见的报告》,要求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小商品生产,以解决市场上小商品供应紧张的问题。

  8月12日 省委发出 《关于立即贯彻中央反右倾指示的通知》。

  10月27日—29日 毛泽东视察安徽,先后视察了省委机关钢铁厂、合肥市郊蜀山公社、含山县长岗公社、马鞍山钢铁公司等单位。

  12月 淮南矿务局原煤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达到1414万吨,跨入全国重点矿务局行列。

  当年 合肥市百货大楼建成,营业面积6700平方米,当时为省内最大的商店。

  1960年

  2月19日—25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视察安徽,先后视察了合肥、淮南、蚌埠、金寨、宿县、蒙城、阜阳等地。

  3月初 省委批转省计委党组 《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提出比1959年更大更全面的“跃进”目标。

  4月 安徽军区改称安徽省军区。

  5月1日 芜湖造船厂成功试制国内第一艘铝质长江水翼客艇。

  6月6日—14日 安徽省首届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6月24日—28日 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视察安徽,先后视察了合肥起重运输机厂、合肥磨具厂、省委钢铁厂、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

  7月—12月 省委在全省抽调 6.1万名机关干部轮流下乡蹲点,加强对落后社、队的领导。同时,精简下放职工137万人,又从各行业挤出230万劳力充实到农业战线。

  10月28日—11月2日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陈云视察安徽,先后视察省博物馆、合肥江淮化肥厂、合肥起重运输机器厂、芜湖联盟化肥厂等单位。

  11月28日—12月12日 省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制定《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十二条”指示的具体规定》,成为扭转全省农村严峻形势的起点。

  1961年

  1月2日 省委、省人委发出《关于突击治疗疾病、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紧急通知》。

  2月18日—3月4日 省委召开地、市、县委第一书记会议,传达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精神,部署国民经济调整工作。

  2月 省委在合肥市郊蜀山公社井岗大队南新庄生产队进行责任制试点。 3月6日,省委书记处会议讨论了南新庄试点经验,形成《关于包产到队、责任到人的问题(草稿)》。 15日,曾希圣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向毛泽东汇报了责任田问题,得到默许。 12月底,全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达到90%。

  3月4日 国务院公布安徽省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月25日 省委发出《关于进一步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第一线的指示》。到年底,全省精简城镇人口82.2万人。

  3月 撤销蚌埠专区,重设宿县、滁县两专区。

  同月 重新设立徽州专区。

  3月—4月 全省传达贯彻 “农业六十条”,整风整社不断深入。

  6月25日—7月19日 省委在岳西县石关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反思农业合作化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批“左”整风,同时总结试行责任田的经验,讨论进一步完善责任田的办法,形成了 《关于实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办法的报告》。

  7月8日 毛泽东赴南方视察途经蚌埠,听取安徽推行农业生产责任田的汇报。毛泽东在听完责任田的汇报后表示:“你们认为没有毛病就可以普遍推广。 ”

  8月12日—20日 省委召开轻工业书记会议,提出压缩重工业生产,发展轻工业、手工业生产,增加日用工业品,回笼货币,稳定市场,增加财政收入。

  8月 省委开始对1957年以来在各项政治运动中受过批判和处分的党员和干部进行甄别。 9月,省委批转省委组织部和省委监委 《关于认真做好甄别工作的意见》。

  当年 部分国营工业企业试行“工业七十条”。

  当年 全省缩小人民公社规模。

  1962年

  2月28日 省委发出 《关于当前工作的指示》,就坚持和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作出规定。文件还要求各地全力抓好生产,特别是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首位,逐步解决人民吃穿用的问题。

  2月 中共中央决定李葆华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调离安徽。6月,李葆华任中共安徽省军区委员会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

  3月20日 省委发出 《关于贯彻执行 〈关于改正责任田办法的决议〉的通知》,全省开始“改正”责任田。

  3月 全省各地人民公社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5月3日 省委批转省计委、省经委党组 《关于工业企业调整意见的报告》,关、停、并、转一批企业。

  5月10日—18日 省委一届十二次全会召开,要求坚决缩短工业、基本建设战线,大力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

  6月18日 省委召开地、市监委书记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速进行党员、干部甄别工作的通知》。

  6月 21日—7月 3日 省委召开第一次山区工作会议,在山区实行以林为主的生产方针和“谁造谁有”的林业政策。

  8月10日—25日 省委、省人委在黄山召开全省知识分子会议,检查了安徽近几年来在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

  当年 中央给安徽省下达两年内减少城镇人口106万和精简职工53.7万人的任务。

  当年 安徽省高等学校开始全面执行中共中央1961年9月15日批准试行的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1963年

  3月 全省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工作会议召开。当年全省商业系统掀起勤学苦练基本功热潮。

  同月 全省开展学习雷锋活动。

  4月 省委发出 《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厉行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的指示的部署意见》,在全省1.4万多个县级以上单位80余万干部职工中开展城市“五反”运动,并将其和增产节约运动结合在一起。

  4月—5月 全省开始进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之后,社教运动在农村普遍开展。

  5月8日 省人委批转省计委《关于进一步调整工业企业的报告》,继续关、停、并、转一批企业。

  7月23日—30日 中共安徽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李葆华代表省委作工作报告。 31日,省委二届一次全会召开,选举李葆华为省委第一书记。

  9月 省委批转省委精简小组 《关于精简任务完成情况和结束精简工作意见的报告》,要求力争10月份以前完成原定精简计划和任务。

  10月19日—20日 朱德视察安徽,先后视察安徽农学院、合肥市西郊董铺水库和大蜀山等地。

  11月18日 马钢成功试轧中国第一个国产火车轮箍。 1964年 7月 29日,我国第一个直径840毫米辗钢整体车轮在马钢轧制成功。

  12月9日—27日 省委、省人委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工作会议,讨论和审议安徽省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964年

  3月16日 省委发出 《关于组织地委书记一级干部学习马、恩、列、斯和毛主席著作的通知》。这次学习高潮一直持续到1966年6月。

  4月 省教育厅设立半工(农)半读教育局。10月26日,省委、省人委批转省教育厅《关于积极试办和发展半工(农)半读教育事业的意见》。

  7月12日—13日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安徽,就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作出指示。

  8月23日 省委发出 《关于今冬明春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意见 (草案)》。 9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规定的修正草案的通知》下发后,安徽的社教运动逐步升级,把绝大多数基层干部当做“四清”(开始是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9月后变成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对象。

  9月20日—30日 省政协三届一次会议召开,选举李葆华为省政协主席。

  9月21日—29日 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选举黄岩为省长。

  9月 华东局国防会议确定安徽省在1965—1967年3年内建成11个项目,每个项目包括若干专业厂和小型厂,总计达上百个军工生产厂和配套单位及70多个科研所。随后,省委开展“小三线”建设筹备工作。

  同月 省委重新调整城市社教运动部署,决定城市社教运动首先从合肥市和省直机关开始,逐步推向全省。

  12月 怀远涡河大桥建成通车。大桥全长285.5米,是安徽兴建的第一座大跨度石拱桥。

  1965年

  1月20日—26日 省委二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会议着重传达和学习中央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重新部署“四清”工作,审议通过 《关于当前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工农业生产等工作的部署意见》。

  1月 安徽劳动大学在宣城县叶家湾正式成立。

  4月30日 省委决定成立安徽省三线建设指挥部。当年,全省开展“小三线”建设项目16个。

  5月 巢湖专区重新设立。中共巢湖地委同时成立。

  同月 池州专区重新设立。7月,中共池州地委成立。

  8月26日 马鞍山钢铁公司被誉为“江南一枝花”。 10月,《安徽日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专题报道和社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摄制了纪录片《马钢工人赶大庆》,马钢“江南一枝花”的美誉在全国普遍传开。

  9月23日 淮南化肥厂建成投产,设计能力年产5万吨合成氨。

  11月15日 毛泽东在蚌埠与李葆华、李任之、王光宇谈话,主要谈三线建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农业生产问题等。

  当年 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在调整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全日制学校计有普通高等学校15所,在校生1.93万人;普通中学665所,在校生26.92万人;中等专业学校213所,学生4.08万人;小学10.58万所,学生490.4万人;幼儿园338所,在园幼儿4.32万人。

  1966年

  2月9日 省委发出 《关于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通知》,全省掀起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5月18日 省委印发 《关于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党中央、毛主席有关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指示的通知》,“文化大革命”很快在全省发动起来。

  6月12日 省委决定改组 《安徽日报》编委会。 1967年 1月,《安徽日报》被改为 《新安徽报》。 1971年10月1日,省委将《新安徽报》恢复为《安徽日报》。

  8月中旬 全省出现红卫兵组织。

  8月27日 合肥发生 “八二七事件”。 8月26日下午,合肥工业大学学生贴出 《炮轰安徽省委司令部——造李葆华的反》的大字报。当天夜里和27日全天,与持不同意见的机关干部、职工、学生发生严重冲突。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八二七事件”。

  11月 新汴河工程动工。该工程是一条人工河道,全长127.1公里,主要是为沱河和濉河上游6562平方公里的积水开辟一条新的排水出路,减轻洪涝灾害。工程于1970年5月竣工。

  1967年

  1月26日 省委、省人委被造反派夺权。

  3月1日 省革命生产领导小组成立,临时负责全省的工农业生产。

  3月27日 中共中央作出 《关于安徽问题的决定》。

  4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成立。

  4月 省军区设立 “三支两军”办公室,派出大批干部、战士到地方执行“三支(支左、支工、支农)两军(军管、军训)”任务。 1974年1月,省军区撤销“三支两军”办公室。

  6月7日 省军管会发出 《关于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六·六通令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群众组织立即停止武斗,坚决刹住打、砸、抢、抄、抓的歪风。 7月8日,省军管会发出制止武斗的紧急呼吁书。

  10月26日 中共中央改组安徽省军管会,李德生任主任。

  11月 李德生任省军区司令员,张文碧任省军区政治委员。

  1968年

  1月中旬 全省大多数大、中、小学校开学复课。

  4月14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批准成立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李德生任主任。省革委会下设办事组、政治工作组、人民保卫组、生产指挥组(简称“四大组”),“四大组”又分别设若干小组。 “四大组”及其各小组取代原省委和省人委的大部分工作机构的职能。

  4月—8月 全省直辖专、市陆续成立革命委员会。

  12月22日 省革委会发出《关于坚决贯彻执行伟大领袖毛主席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新指示的通知》。此后,全省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

  12月26日 省革委会召开首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交流两年来各地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经验。

  1969年

  1月28日—2月4日 省革委会召开迅速普及农村广播网会议,总结、交流建设广播网的经验,讨论、制定普及农村广播网计划。

  2月21日—3月3日 省首届工人、贫下中农、大中学校红卫兵代表大会召开,省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委员会、大中学校红卫兵代表大会委员会同时成立(即工代会、贫代会、红代会,简称“三代会”)。

  3月 巢湖汽车配件厂自行设计、制造出江淮牌载重汽车,结束了安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4月1日—24日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大会使“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系统化、合法化。28日,九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4月11日 安徽省农机一厂成功试制江淮40型拖拉机。

  8月9日 省革委会发出 《关于编制7年(1969—1975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力争在7年内建立一个小而全的适合安徽情况的独立的工业体系。

  11月15日 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李德生任组长。

  12月18日 省革委会决定调整本省大专院校,原有14所大专院校,撤并8所,保留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学院、安徽工农大学(由合肥师范学院和皖南大学合并而成,后改名为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劳动大学、安徽医学院6所。

  12月26日 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开工兴建。该工程以抽引长江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涝、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安徽省继淠史杭工程之后的第二大灌溉工程。工程地跨安徽、江苏两省9个县、市,设计灌溉面积365.4万亩。 1972年第二期工程初步建成,随后进入续建配套和管理运营阶段。

  1970年

  1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由北京迁至合肥,在原合肥师范学院校址办学。

  2月—8月 全省开展“一打三反”运动,即打击现行反革命,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

  6月 芜湖船舶修理厂自行设计、制造出国内第一艘内河喷水式浅水客轮。

  7月15日 合肥无线电厂试制成功701型黄山牌黑白电视接收机。

  7月21日 省革委会决定中等师范学校招生,培养中、小学师资,学制半年至一年。

  7月 省革委会召开农村合作医疗现场会议,提出要大力普及农村合作医疗,迅速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

  9月5日—15日 全省轻纺工业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全省轻纺工业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内要做到 “三个实现”,即在两三年内实现轻工业产品省内自给;实现在1975年除棉布以外的轻工业产品取消票证,敞开供应;实现工业总产值“四五”时期翻2至3番,由1970年的15亿元增加到45亿元至60亿元。

  9月27日 合肥起重运输机械厂成功试制国内首台3吨侧式自动装卸车。

  9月30日 合肥锻压机床厂制造出国内第一台双动四柱液压机。

  10月1日 青(龙山)阜(阳)铁路建成通车,铁路全长141公里。

  10月中旬 省革委会召开公社以上四级干部参加的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传达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号召全省“农业学大寨”。

  10月 省6所高校开学,3496名工农兵学员进入大学。

  11月5日 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编制下达 《1971年和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提出以战备为纲,加速小三线建设等目标。

  11月15日 省革委会作出 《关于全面深入地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决定》。

  1971年

  1月1日 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凤凰山铜矿建成投产。

  1月15日—21日 中共安徽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050人,列席代表 61人,代表全省党员944237人。会议选举产生中共安徽省第三届委员会。21日,省委三届一次全会召开,选举李德生为省委第一书记。

  3月24日 芜(湖)铜(陵)铁路通车。

  4月 濉溪市改为淮北市,中共濉溪市委改为中共淮北市委,仍属中共安徽省委直接领导。

  同月 全省第一条220千伏淮南—合肥输电线路投入运行。

  8月31日 李月华医生殉职。泗县农村医生李月华工作认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深受群众欢迎。她在抢救重危产妇时,因劳累过度,光荣殉职。李月华的事迹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

  9月15日 省委发出 《关于全面深入地开展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的决定》,提出要学根本,抓好典型,在全省掀起一个“学大庆,赶大通(指淮南大通煤矿),夺取工业新胜利”的新高潮。

  9月29日 淮南田家庵—宿县110千伏输电线投产并与徐州联网。该线路是连接淮南、淮北两大电网的动脉。

  10月2日—6日 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召开,传达 《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对林彪反革命集团进行揭发批判。11月19日至22日,省委再次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深入开展对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推动各项工作。

  11月19日 茨淮新河工程动工兴建。该工程是当年安徽最大的治淮骨干工程,全长134.2公里,控制流域面积6960平方公里。 1985年竣工通航。

  1972年

  1月12日 淮南发电厂第一台12万千瓦机组投产。

  2月 合肥平板玻璃厂建成投产。该厂是当时全省唯一的大型平板玻璃企业。

  3月29日 省委印发 《关于贯彻农村人民公社政策若干问题的决定 (试行草案)》。

  5月15日 全省县以上电信局开放国际电话。

  8月 淮北选煤厂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选原煤200万吨,是当时华东地区最大的选煤厂。

  11月8日—23日 省委召开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要求1974年实现全省粮、棉、猪产量超“纲要”,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1973年

  2月8日—15日 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强调要以“批林整风”为纲,加强各级党委建设,把各项事业促上去。

  2月 省委决定成立马钢建设指挥部,开始马钢的扩建工程。扩建后生产规模的设计能力为年产钢200万吨、铁250万吨。

  4月29日 芜湖长龙山—南京龙山220千伏线路投入运行,安徽与江苏、上海220千伏电网联网。

  6月29日 省委决定成立淮南、淮北两个煤炭基本建设局,由此开始两淮新矿区建设。

  8月24日—2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大会继续肯定九大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30日,十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10月30日 省革委会发布《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作出男女青年晚婚等规定。

  12月18日—25日 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召开第一次全省环境保护会议,拟定全省环保规划和措施,明确环保的重点和要求。

  1974年

  1月7日 全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代表大会在萧县郭庄召开。

  3月27日 国家计委批准同意在安庆市建设一座年加工原油250万吨的炼油厂,并相应利用成套进口设备建设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联合装置。 7月动工兴建,1977年12月,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炼油厂竣工投产,结束了安徽不能炼油的历史。

  6月22日 省委发出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意见》。 7月中旬,省革委会召开座谈会,对在“批林批孔”斗争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问题,进行具体部署。

  7月18日—24日 省委召开会议贯彻中央 《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通知》。全省1至6月连续下降的工业生产开始回升。

  11月28日—12月1日 省革委会在长丰县召开普及小学教育工作会议,要求1975年全省农村普及小学五年制教育。

  1975年

  3月11日—21日 省委召开工作会议,传达全国工作会议精神和邓小平关于对各条战线进行整顿的指示,着重讨论落实安定团结的方针,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从4月份开始,全省工业生产开始全面回升。

  3月26日—4月1日 省革委会和省军区召开整顿铁路秩序会议,号召采取有力措施,彻底整顿铁路运输秩序。

  6月8日 省委、省革委会召开全省广播大会,传达中央关于抓好钢铁生产的指示,号召全省广大干部努力完成当年钢铁生产和整个工业生产计划。

  8月18日 省委决定撤销省革委会办事组、政治工作组、生产指挥组(人民保卫组已于1月撤销)。

  9月19日 省委批转省委组织部《关于省直机关建立党委或党组的意见》,规定省革委会所属各委、局、室等办事机构和人民团体,凡是有厂矿企事业等下属单位的可设立党委;没有或基本上没有下属单位的,则设立党组。凡是中央明确指示要建立的单位如公安局,应建立党委。

  9月21日 津浦铁路复线蚌埠淮河双线铁路大桥建成。

  10月30日 省计委、省建委发出《关于印发我省环境保护规章制度等四个文件的通知》。

  1976年

  1月8日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逝世,安徽人民沉痛哀悼。

  2月 省委、省革委会召开全省计划会议,检查全省“四五”计划执行情况,研究制定今后十年规划、五年计划和1976年年度计划。

  7月6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逝世,安徽人民沉痛哀悼。

  7月 安徽省接收河北省唐山大地震受伤人员,设立84个收治点,共接收治疗16457名伤员。安徽省还为支援唐山地震灾区做好物资供应工作,8月上旬,蚌埠土产站以最快速度发运北京11万条芦席、天津4万条芦席、唐山15万条芦席和6万根毛竹。

  8月21日 省地震局向省委、省革委会上报《防震减灾应急措施(草案)》,这是安徽省制定的第一个地震应急方案。

  9月9日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政协名誉主席毛泽东逝世,全省各级党、政、军机关,工厂、企业、农村、学校等以多种形式进行沉痛悼念。18日,省暨合肥市30万军民在省体育场召开追悼大会。

  10月4日 省委作出 《关于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毛泽东思想群众运动的决定》。

  10月23日 省暨合肥市20万军民集会庆祝华国锋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庆祝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12月26日 淮北矿务局煤炭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跨入全国重点矿务局行列。

  1977年

  3月29日 省革委会、国家煤炭工业部联合向国务院报送 《关于加快两淮煤炭基地建设的报告》。

  4月 安徽无线电厂与第四机械工业部六所、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制成功的全国第一台DJS—050微型计算机通过部级鉴定。

  6月16日—20日 中共中央解决安徽省委领导问题,决定由万里担任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省军区第一政委。

  6月26日—7月1日 在全省地方党政领导机关的军队干部全部撤回部队。

  6月 全省各级党组织开始开展复查和纠正冤、假、错案的工作,要求大力抓紧做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冤、假、错案的复查、纠正工作,同时复查1957年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历次政治运动中错误处理的案件。

  7月3日 省委召开地、市委书记会议,部署揭发批判“四人帮”。11月全省群众性揭批运动形成高潮。

  7月15日 省委召开向科学进军大会,动员全省科技战线上的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和职工,响应党的号召,尽快把科学研究搞上去,为加快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8月12日—1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重申党的根本任务是要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会新产生的中央委员会选举华国锋为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为副主席。

  9月 省委在全省开展整党整风和各级领导班子的整顿建设工作,切实解决由于 “四人帮”的破坏而造成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和作风不纯的问题。

  10月25日—29日 省革委会召开全省高校、中等专业(技工)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传达全国招生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全省的招生工作。当年全省报考人数达44.7万人,共录取26024人,其中高校录取12104人。

  11月15日—22日 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着重讨论研究当前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经济政策问题,制定《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简称“省委六条”),强调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实行生产责任制,发还自留地,允许农民经营正当家庭副业,受到农民热烈欢迎。 1978年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盛赞安徽“省委六条”。

  11月26日 全省第一座淮河公路大桥——五河大桥通过国家验收。

  12月14日 合肥骆岗机场建成通航。

  年底 安徽省民革、民盟、民建、农工党、九三学社成立临时领导小组,恢复、建立地方组织和发展成员。 1978年2月28日,省委决定撤销省民主党派联合办公室,恢复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民族宗教工作省级机构。

  1978年

  1月7日—15日 省政协四届一次会议召开,顾卓新当选为省政协主席。

  1月9日—14日 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万里当选为省革委会主任。

  2月15日 万里在省委召开的地、市委书记会议上提出:农村大忙季节,“要以生产为中心”。 3月1日,《人民日报》登载记者报道,指出安徽省委提出“以生产为中心”是“完全正确的口号”,“是拨乱反正的一个果断的行动”。 4月3日,万里在全省春耕生产电话会议上再次强调,农村要以生产为中心。

  2月21日—27日 安徽省科学技术大会召开。会议讨论、修改安徽省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会议表彰先进集体323个、先进个人282个,奖励658项优秀科技成果。

  3月16日 省委重视人才、解决知识分子用非所学问题。 《人民日报》进行报道并配发“编者按”。

  4月 省委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工作领导小组成立。 12月30日,省委部署在全省全部摘除右派分子帽子、改正错划的右派分子工作。

  5月13日 《安徽日报》转载《光明日报》5月11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安徽掀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5月上旬 习仲勋同志委托齐心和即将赴广东省担任省革委会副主任的黄静波同志到安徽合肥、滁县、全椒、金寨等地,参观考察安徽农业农村工作,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习近平同志随行。

  5月 省委党校正式恢复办学。

  6月5日—18日 省委、省革委会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传达、学习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部署全省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

  6月下旬 共青团安徽省委召开全省地、市、县团委负责人会议,提出加紧恢复、整顿、建立各级团的领导机构。

  9月初 省委作出借地度荒决定。当年全省发生大旱,大部分地区10个多月没有下过透雨。旱灾造成6000多万亩农田受灾,400多万人饮水困难,秋种难以进行。面对严重旱灾,省委作出借地度荒的决定:凡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社员种麦子;鼓励社员多开荒,谁种谁收。从“借地”中得到启发,安徽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冲破旧体制的限制,开始包干到组、包产到户。

  10月17日—24日 全省地、市委宣传部长座谈会召开,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11月24日 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贴着身家性命”发起了包干到户,在包干到户协议书上按下红手印。这一壮举“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标志” 。

  12月18日—22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12月 省委、省革委会决定山区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纠正过去山区“以粮为纲”的方针。

  1979年

  1月3日—18日 省委召开工作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全省工作重点转移问题,讨论如何把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生产搞上去。会议强调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好,要解放思想。

  1月19日 省委三届十五次全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安徽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李世农任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2月27日 省委、省革委会发出通知,撤销地区革委会,设立行政公署,作为省革委会的派出机构。

  同日 安徽省开放粮油集市贸易。在完成国家粮油征购任务后,允许粮油上市。

  3月15日 《人民日报》发表所谓“张浩来信”,指责包产到组破坏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要求予以纠正,在安徽引起极大震动。经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张浩来信”风波很快平息,安徽农村改革继续前行。

  3月15日—21日 全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大办各种集体事业,做好知识青年安置工作。 10月4日,省委、省革委会发出通知,要求统筹兼顾,从实际出发,鼓励和扶持集体所有制企业,进一步做好待业青年安置工作。

  4月 蚌埠市在全市工交、财贸企业试行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办事效率普遍得到提高。8月15日,省委转发 《关于蚌埠市扩大企业自主权问题的调查报告》,要求全省各地结合本地情况予以推行。

  5月25日 省委发出 《关于认真结束好揭批林彪、“四人帮”运动的通知》,要求认真结束好“揭批查”运动,顺利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5月 省委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领导小组成立,开展调查摸底及认定身份工作,分别不同情况落实政策,作出安排。

  6月14日 省委印发 《关于试行超计划利润奖的意见》,规定企业在完成国家下达的经济技术指标基础上,按一定比例提取超计划利润作为企业内部奖金。

  7月11日—16日 邓小平视察安徽并游览黄山。在此期间,邓小平听取了安徽省委和徽州地委的工作汇报,提出安徽要“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发展好旅游事业和山区经济。

  8月21日 省委指示在全省继续深入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要求联系安徽实际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

  9月10日—30日 万里率安徽省代表团访问美国马里兰州。

  10月4日—9日 全省物价工资会议召开,提出要利用价值规律作用,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合理调整物价,适当调整工资,贯彻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12月19日 省委批转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的情况报告,强调要大胆选拔使用中年干部,大力培养青年干部,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作用,搞好传、帮、带。

  12月24日—1980年1月1日 省政协四届二次会议召开,张恺帆当选为省政协主席。

  12月25日—31日 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依法选举产生省人大常委会,将省革命委员会改为省人民政府。顾卓新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劲夫当选为省人民政府省长。

  1980年

  1月1日 省五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标志着省人大常委会开始依法行使职权。

  1月2日—5日 省委召开全省工业会议,提出要了解市场、懂得市场,学会做生意,生产适销对路产品,要把调整的重点放在大力发展轻纺工业上。

  1月2日—11日 省委召开全省农业会议,总结了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情况。

  3月24日 省委发出 《关于以学习贯彻〈准则〉为中心对全省党员干部进行一次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教育活动以学习、贯彻执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整顿党风党纪为中心。

  3月28日 国务院批准设立芜湖海关。4月10日,芜湖港被批准为对外贸易港口。

  3月 张劲夫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5月31日 邓小平在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谈话中指出:“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谈话稳定了安徽农村以双包到户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推动了全国农村改革进程。

  6月10日 安徽省与美国马里兰州正式签署友好省州关系协议书。这是中美建交后缔结的第二对友好省州。

  7月2日 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安徽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试行)》,这是安徽省人大历史上制定的第一部法规。

  8月4日 省政府颁布《安徽省个体经济工商税收试行办法》,规范了个体工商户税收工作。

  12月12日 省政府发布《安徽省环境管理规定》。

  1981年

  1月4日—9日 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宣传工作的重点是围绕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政治上实现进一步安定团结这个中心,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1月11日—19日 省委召开工作会议。根据中央确定的调整国民经济方针,省委提出:基建要下,生产要上,开支要减,财政要平,物价要稳,市场要活。

  2月25日—3月3日 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周子健当选为省人民政府省长。

  3月12日 省委宣布全省林业建设奋斗目标:从1981年起,用5年时间,实现平原和丘陵地区“四旁”的绿化;用10年时间,绿化宜林荒山,使全省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4%提高到25%以上。

  4月26日—5月3日 省委、省政府召开大学党委书记、校(院)长会议,讨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

  5月6日 省委批转省总工会党组《关于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情况和意见的报告》,确定要逐步恢复和建立在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6月6日 省文艺界庆贺文学创作获奖大会召开。会议表彰先进,鼓励创作,以推动安徽文学艺术事业获得新发展。

  6月25日—29日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林业工作会议,部署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到1983年6月基本完成。

  7月11日 省委、省政府批转省科委 《关于贯彻科技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意见》,提出全省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抓好一批重点科研项目,开展经济技术的调查研究,加强厂矿企业的科技工作,大力抓好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7月13日—20日 省委召开省、地(市)、县三级干部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精神,确定把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为下半年中心工作之一。

  7月27日 上海纺织局援外考察组抵达合肥,开始对安徽各地纺织企业进行考察和帮促,传授技术和管理经验。1982年1月1日,由安徽省纺织厅和上海纺织局合资经营的沪皖纺织联合开发公司在马鞍山市成立,成为全国最早实行跨地区联合的企业。

  8月 人民公社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凤阳县考城公社率先试行。 1983年2月8日至9日,省委召开会议,部署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全省试点工作。1984年春,全省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全省3300多个人民公社被撤销,设立乡级基层政权组织,实行党、政、企分设。

  11月12日 省直暨合肥市直属机关处以上干部会议召开。 19日,全省地、市经委主任会议召开。在这两次会议上,张劲夫提出要大力抓工业,学上海,学沿海,尽快把安徽工业生产搞上去。

  1982年

  1月1日 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包产到户等各种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推动了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安徽的快速发展。

  1月4日—12日 全省计划会议召开,落实省委提出的“农业继续上,工业迈大步”要求,制定1982年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月16日 省委转发团省委 《关于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 2月,省委发出《关于开展“五讲四美”“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的通知》。

  1月28日 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大力发展社队企业的决定》,提出“放手发展,阔步前进”的方针。

  3月22日—24日 省委召开小城镇建设座谈会。会议提出,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积极发展小城镇经济,使其成为改变农村面貌的前进基地。

  3月 省委决定撤销政法小组,成立省委政法委员会。

  4月上旬 张劲夫调中央工作,周子健代理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4月22日—27日 中共安徽省代表会议召开。周子健作题为《增强党性,端正党风,发挥党在新时期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作用》的报告。

  9月1日—11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会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13日,省委发出《关于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十二大文件的通知》。

  10月24日—11月1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安徽,先后到砀山县、萧县、淮北市、合肥市、滁县、巢县、芜湖市、屯溪市等地,听取了安徽省委和有关地市县委的工作汇报,并作出指示。

  12月10日—15日 省委召开全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20日,省委印发 《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以宣传、学习、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为中心,着重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一次党的农村现行政策教育。

  12月20日 省委印发《关于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在今后几年内切实抓好以新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教育,使党员教育走向系统化、经常化、制度化。

  12月21日 省委印发《关于进一步稳定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见》。到年底,全省实行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达到总数的98.8%。

  1983年

  3月30日 中共中央配备安徽省级领导班子:黄璜任省委书记,王郁昭任省人民政府省长,李世农任省顾委主任,徐士奇任省委纪委书记,杨蔚屏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恺帆任省政协主席。其中有关职务的变动,需按相关法律和章程程序办理。

  4月8日 国家计委批准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

  4月14日 省直机关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召开。省直机关和地、市机构改革同步进行。 1984年进行县级机构改革,9月,全省各级党、政、群机关机构改革工作基本结束。

  4月21日—28日 省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召开,张恺帆当选为省政协主席。

  4月23日—29日 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批准《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杨蔚屏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郁昭当选为省人民政府省长。

  5月25日 省政府印发 《关于支持农村专业户、重点户发展商品生产的若干规定(草案)》。

  5月30日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安徽省总队在合肥成立。

  6月1日 全省企业利改税第一步改革开始实施,实行所得税和调节税两个税种。 1984年10月1日,全省企业第二步利改税工作开始进行,由税利并存过渡到完全以税代利。

  6月24日 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强和改革普通教育的决定》。 9月19日,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工作的决定》。

  7月1日 省委发出 《关于认真宣传和学习〈邓小平文选〉的通知》。

  8月11日—15日 全省政法工作会议召开,传达学习中央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决定精神,制定了战役部署和第一战役的行动方案。

  9月 中共安徽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改名为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由省委工作机构升格为省级领导机构。

  10月27日—11月1日 省委召开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精神,部署整党工作,计划在3年内全省分两期进行整党。11月,省委成立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12月3日,省直机关整党动员大会召开。1987年6月,全省整党工作基本结束。

  11月24日—30日 全省组织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坚决贯彻执行干部队伍“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改革领导班子的结构和干部制度,认真搞好全面整党等主要任务和6项具体任务。

  1984年

  1月14日、17日 省委常委会连续举行会议,研究运用现代新技术加快经济建设步伐问题。

  1月25日 省政府决定建立新闻发布制度。次日,省政府举行第一次新闻发布会。

  1月29日—2月3日 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在保证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问题。

  2月20日—25日 全省城镇劳动就业工作会议在界首召开。从1979年到1983年,全省共安排110多万人就业,缓和了城镇就业矛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月15日 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省属地级企业皖北煤炭工业公司。 1986年1月改为皖北矿务局。

  3月20日 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工商企业经济责任制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完善工商企业经济责任制。

  4月上旬 省委、省政府发布发展县级经济12条措施。

  4月19日 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促进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关于改革企业干部管理制度的若干规定》《关于城镇新办集体经济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5月15日 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尽快打开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工作新局面的通知》。 1984年,全省签约利用外资329万美元,比1983年增长5.6倍。

  同日 省委、省政府批复蚌埠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7月25日 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9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提出从安徽实际出发,从小商品、小规模起步,区、镇、乡、村、联户、户办“六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思路。

  7月29日 安徽省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夺得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

  7月 安徽省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国安利人造革有限公司在合肥成立。

  9月 省委、省政府召开建设安徽长江经济带座谈会,提出“工贸并举、内外相连、城乡结合、各具特色、综合发展”的建设指导思想。

  10月22日 邓小平在中顾委全体会议讲话中谈到雇工问题时指出:“雇工问题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途中指出:“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

  11月7日—12日 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会议指出,当前首要任务是抓好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上来;各地各部门要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决定》,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

  12月16日 省政府批转省计委《关于改进我省计划体制的若干意见》,变过去以指令性计划为主为指导性计划为主。

  12月22日—28日 中共安徽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提出,到本世纪末实现全省工农业年总产值在1980年基础上翻两番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大会选举产生了省委、省顾委和省纪委。 29日至31日,省委四届一次全会召开,选举黄璜为省委书记,批准赵保星为省纪委书记。省顾委第一次全委会选举袁振为省顾委主任。

  (未完待续)

20210710171407363.jpg

Copyright © 2021 华体娱乐·中国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1001509号-1/皖ICP备1001509号-2 本网站已支持IPv6访问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18号国元大厦邮箱:webmaster@ahgyjt.com.cn
融媒体中心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